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交流动态

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带动马铃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10月16-1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定西市人民政府、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马铃薯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在甘肃省定西市举行。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李金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孙日飞,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产业技术处副处长邵华莎,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定西市委副书记狄生奎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局长王述民主持。
    李金祥指出,“马铃薯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是中国农科院主要作物绿色发展协同创新项目的重要任务之一。由蔬菜花卉研究所牵头,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及院外8家协作单位共同参与,针对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及技术瓶颈,以提高绿色科技对产业综合支撑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技术发展需求,从优良品种、土壤肥料、水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和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建立科学规范、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该模式由绿色优质新品种筛选技术、水肥一体精准施用技术、遥感数字化监测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提质增效贮藏减损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和主食化加工技术等7项核心技术构成,今年尤其在优质、精准和数字化上取得重要突破。
    李金祥充分肯定了本次现场观摩会的展示效果,通过技术集成、模式建立和示范推广等方式,达到了预期目标。一是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综合经济效益。在甘肃定西基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中薯22号”品种配套综合栽培技术,平均亩产达到3077.5公斤,商品薯率94.6%,比当地主栽对照品种(青薯9号)增产32.97%,按价格每公斤1.0元左右,亩产值达到3000元,纯收入增加743元。二是显著提高了马铃薯机械化水平。优化提升了马铃薯农机农艺匹配技术,在北方一季作区,筛选集成了针对规模化种植的大中型马铃薯播种、中耕、打药、杀秧、收获等机械,实现耕种收全程配套,建立了完善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在中原二季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针对丘陵坡地、中小田块,示范了轻简型多功能作业机组,残膜回收机等,机械化率大幅提高。三是显著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施用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等一系列产中关键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大幅提高了水肥药的利用效率。这一系列技术实现了从注重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对我国现代农业和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是极大推动了院地合作支撑产业绿色发展。在甘肃定西基地,中国农科院利用掌握有品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优势,与省农牧厅和农技总站、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安定区政府和农业技术部门及企业紧密合作,在分析搞清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中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安定区绿色提质增效示范基地,使7大核心技术落了地,实现绿色提质增效目标,助力定西乃至甘肃的农业发展和农村振兴。会议最后李金祥对组织领导、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基地建设、咨询服务、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要求。
    据首席专家金黎平介绍,该项目2018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河北察北、甘肃定西、山东滕州、广东惠州和贵州威宁等地新建立6个试验示范基地,占地2700亩,形成了东北淀粉加工、西北全产业链、华北旱作、中原优质早熟高效、南方冬作优质高效及云贵高原特色等马铃薯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定西示范基地占地500亩,其中西北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技术集成试验98亩,技术研究试验65亩,示范337亩。与会人员先后观摩了20项绿色技术试验,西北马铃薯全产业链绿色高效优质技术模式的大面积示范,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种薯繁育基地,甘肃巨鹏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该模式平均亩产2783.5公斤,比同一种植区农户平均产量增产833.5公斤,增产幅度为42.74%,每亩综合经济效益增加450元以上。通过模式推广将带动西北主产区马铃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精准扶贫。通过项目基地示范,中国农科院与甘肃省农业部门、科研团队、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紧密合作机制,促使中国农科院技术研发成果在主产区产业发展中开花结果。
    来自中国农科院、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定西市农业局以及各区域项目合作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代表,全国马铃薯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和媒体记者200余人参加会议。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ivfcaas@caas.cn

传真:010—62146160

电话:010—8210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