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客户端-做好战略决策支撑 加快成果落地转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以科技赋能乡村发展

       伴随着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科学研究也跨入了新时代。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全院之力,全方位拓展“一农”向“三农”的科技支撑与战略服务,70%的研究所设置了产业经济或乡村发展团队,积极推动农业科研硬技术与乡村振兴软科学统筹协同、由分割式到融合式布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造高端智库,为“三农”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与决策支撑

       打造“四中心一智库”是新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追求。其中,“一智库”即国家农业高端智库,致力于成为国家倚重、国际知名的农业高端智库。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通过中办信息等渠道及时报送政策建议,发布一系列智库报告,服务国家决策。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谢玲红就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问题,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示和采纳,并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2023年度重大智库报告。之所以聚焦这个问题,是因为通过十几年的调查研究,她意识到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要比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大,而且因为距离近、对比范围小,农民对此的感受更强烈。对此,她建议要更多关注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增收的功能。在乡村产业利益共享机制上,也要向该群体倾斜,还要建立分层、分类的技能培训体系。报告为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增收工作、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决策支撑。

       由沼气科学研究所农村生物质能源与人居环境发展战略及政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鸣鸣牵头撰写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首先我们撰写人员都是专业的从业人员,其次数据来源于国家公布的权威数据和团队、各个相关机构多年入户调查的第一手数据,全部经得起考验。研究方法除了采用人居科学理论、政策文本分析法之外,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张鸣鸣说。

       该报告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参与人员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卫生健康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几大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且均从事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当初做这份报告的初衷,一是响应国家关于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号召,二是觉得我们科研人员不能闷着头搞科研,还是要做一些面向社会公众,能够回应社会关切点的东西。而农村人居环境就是一项公共事业,涵盖了卫生、生态、环境、乡村治理等在内的一个很庞大的体系,我们没有理由不投入这项事业。”张鸣鸣说。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稳产保供

       中国农业科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领域,通过部署科技攻关行动等方式,组织开展跨学科、跨团队的联合攻关,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始终坚持“做科研,要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他带领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遗传改良科研团队历经18年攻关,在超高产米粉专用早稻种质创制、米粉稻选育技术体系构建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育成了整精米率高达66.7%、直链淀粉含量大于25%且胶稠度大于60毫米的米粉稻品种“中嘉早17”。用该品种制作的直条米粉和湿米粉品质优良、断条率低,深受米粉加工企业喜爱,为我国早籼稻多用途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该品种凭借其优良特性,迅速风靡我国南方稻区,年应用面积稳居南方稻区第一位,至今仍是我国第一大早籼稻品种。据团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品种产量高,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12%和14.71%。此外,由于米粉加工品质优良,湖南、江西等地开展订单生产并加价收购,目前已累计推广8000万亩,增产稻谷约28亿公斤,农民增收约72亿元。

       除了粮食作物,水禽产业在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但过去几十年,我国的肉鸭养殖企业在产业链条中不仅没有话语权,还要支付高昂的引种费来支撑自身的发展。当时受困于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对北京鸭的育种研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特别是看到我国的特有品种“漂洋过海”,一步步变成了外国的摇钱树,这让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无法忍受。他带领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育种与营养科研团队攻坚克难,持续创新,于2012年在国内首创“科-企联合育种”模式,经过7个世代选育,于2018年育成“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据团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品种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等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全方面超越国外品种,打破了国际垄断,仅3年时间就为企业节省引种费1亿元,市场占有率从最初的空白,增长到目前的15%以上。

科技赋能产业兴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面向“三农”发展实践需求,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与集成推广应用,把科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产业专家团、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科技帮扶、区域中心作为主要抓手,与12个省、40个地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100余家企业成立科企融合发展联合体,做好科技助力产业振兴文章。

       经过40年的发展,蔬菜已经逐步发展成山东省寿光市的支柱产业,但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该产业亟须插上“科技的翅膀”,由“规模优势”向“质量取胜”转变。在寿光蔬菜产业需要迭代升级的背景下,院地共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在2019年应运而生。该中心自成立以来,精准对接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积极转化落地蔬菜新品种。比如积极打造寿光蔬菜明星单品,推动蔬菜花卉研究所番茄品种在寿光合作社转化,并注册“崔西一品”品牌,每斤售价达20元,年销售500余吨。该中心还引进了蔬菜花卉研究所高丙醇二酸黄瓜,与寿光打造联名品牌“西玲萃”玉指黄瓜,累计推广1000余亩,农民每亩年收入增加3万元。

       “寿光蔬菜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孵化农业科技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项目、引进人才等科企融通的方式,引领产业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书记季勇表示,中心目前已育成蔬菜新品种41个,其中获批植物新品种权17个,非主要农作物登记9个,获批国家专利11项,助力寿光市选育新品种达257个,在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推广遍布全国。在河南新乡,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高叶酸等特色鲜食玉米推广品种带动玉米加工体系,延长玉米产业链条,有效带动了25个村1.7万余户农民增收,从业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多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在江西婺源,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多个所的专家团队,合作开展油菜“芽、苗、薹、花、油”多功能综合开发和利用,引导企业开发油菜面膜、油菜香水、婺源油菜薹等多种衍生产品,拓宽油菜多功能产业链。

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现代科技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科技支撑美丽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聚焦绿色低碳等领域,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改厕、粪污资源化利用、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等方面持续攻关。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直是乡村建设的难点,如今全国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达到75%左右,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仅为45%左右。近年来,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紧紧围绕厕所污水治理这一难题展开研究,构建了“庭院消纳”“大田利用”“农家乐”“无动力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等农村粪污处理模式,探索出了适宜喀斯特地貌区农村改厕及黑灰水治理技术,实现了农村黑灰水处理少管护、免清掏、资源化利用。

       当前,乡村污水处理系统普遍套用城市技术模式,用电成本高。而无动力加土壤生态处理技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可有效降低能耗。“该技术主要是利用地势加人为制造的高差产生水动力。水动力增加了曝气,从而为好氧微生物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氧气。”环保所乡村环境建设创新团队负责人申锋介绍,处理后产生的污水就地生态处理,充分利用土壤自净的功能。将村民庭前屋后的土地挖开,在地里填埋沙石、滤料和管道,让污水层层过滤,不需要用电,还能达到我国的污水排放标准。过滤后的水还可以再利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农民在这块地上种任何作物也都不受影响。低能耗、低成本,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惠及十几万农户。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始终秉持“以农民为中心,为农民干,农民说了算”的理念,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我们的施工团队都是村里的技术骨干,并不是从外面公司聘请的。”申锋说,一方面他们有积极性,毕竟是在改善自己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他们也比较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能够带着村民一起参与,对于建在哪儿、怎么建,都会提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

       “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发展领域的科技攻关,将按照院党组举院‘抓大事’、做好有组织科研的总体部署,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农业农村中心工作,进一步凝聚攻关任务,落实落细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与治理等科技攻关行动,做好战略决策支撑与成果落地转化,加快形成乡村发展工作合力,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局长钱万强表示。

农民日报原文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0110/20250110_1/nmrb_20250110_12910_1_1877471161148870669.html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ivfcaas@caas.cn

传真:010—62146160

电话:010—8210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