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客户端-农业生产也有“高级定制”——奔走在田间地头的青年科技特派员


1.jpg


2.jpg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3.jpg

天津宁河某种植园内的葡萄


4.jpg

张国庆指导农户“桃下种菇”


5.png

汪波在油菜地里考察油菜长势。


6.jpg

李占省向农户讲解西兰花种植的注意事项。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科技特派员】

      3月,湖北建始的油菜花如期开放。

      阳光洒进田坝,与那片嫩黄交织在一起,耀眼极了!

      青年科技特派员、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汪波便奔走在这片嫩黄之中,仔细考察油菜长势。他已不知来了多少回,未来两个月,田坝里依次收获菜薹、菜籽时,他会再来。

      这是他和团队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区位因素“量身定制”的田,种出的油菜能榨油、食用、饲用、酿蜜、观赏……成绩面前,汪波没有露出太多喜色,他的思绪已跳到数千里之外的东北。

      半年前,他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延栋在吉林白城创造过一次“奇迹”——在贫瘠的苏打盐碱地上种出油菜,让当地人感慨,居然能在自个儿的土地上看见黄灿灿的花。

      同样是“定制”的田,今年夏天农民朋友们能把油菜种好吗?汪波有些许忧虑,他决定,今年7月,再去一趟白城,带着大家再种一次。

      4月初,记者在汪波满满当当的差旅安排中钻了一日空隙,和他在学校的油菜试验田见面。只见他身材精瘦,皮肤被炽烈的太阳涂上了一层黝黑,只有鼻梁上那一副眼镜透露出它的主人是个读书人。

      这样的形象,也是许多青年科技特派员的“标配”。他们走进五湖四海的农田,调研千差万别的环境,定制“仅此一份”的方案,和天南海北的农人讨论那些关于种田的事儿,乐此不疲。


因地而制

      “我们的品种,要经得了烤,还得耐得住冻。”青年科技特派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占省这样向记者介绍他为昆明西兰花种植“定制”独家方案的目标。

      当地的农户会在每年8月到9月播种西兰花这种喜冷凉的作物,随着气温不断降低,西兰花的生长容易遭受冻害,难以越冬。若赶在冬季来临前收获,这样的品种生长期短,品质并不高。

      与昆明纬度相差十余度的甘肃临夏,农民面临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状况,哪怕种的同样是西兰花。

      临夏的西兰花通常在春季播种,但春夏升温快,西兰花容易“长过头”,出现花球失绿、枯蕾等问题,农户在种植管理时十分头疼。

      于是,李占省在两地调研时,总能听到两种声音——“李老师,我这西兰花不抗冻啊”;“李老师,俺的西兰花都晒得蔫了哟可咋办”。

      因地制宜,分别“定制”吧!这位被农民信赖的“李老师”,和团队一起深入调研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几年里来回奔走在实验室和农田间。

      乡村振兴,这个宏大的历史性工程,落实在李占省的团队,就是把那一个个绿色球球,以高适应性健康生长在“南橘北枳”的广袤土地。历经数年,他为昆明等地研制了晚熟优产的品种,为甘肃等地培育了早熟耐热的品种。

      待花球收获,农户们总耐不住给李占省打报喜的电话,都想把第一茬收获的西兰花寄给他,“让李老师炒着吃”。李占省眼中,农民的认可就是对“科特派”最大的认可。

      汪波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自豪感也来自农户们的信任。自从汪波在湖北建始县推广“掐菜薹”,油菜种植户们发现了“一菜多用”的新天地。

      以前,这里的老乡一般把油菜作为榨油原料,很少想到食用油菜薹。“汪老师,菜薹掐了,油菜还能长吗?”汪波用成果打消了农户们的疑虑。

      “设计”灵感来自当地富含硒元素的土壤,汪波在考察后迅速作出判断: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的菜薹,营养价值更高,市场前景更好。

      在“设计者”汪波手中,肥沃的土壤能长好油菜,贫瘠的盐碱地一样能开出油菜花。2022年在吉林白城的实践,印证了利用油菜改良当地盐碱地的可行性。每当想到大片的盐碱地将在油菜的作用下充满生机,汪波总感觉自己的信心“像那些破土而出的油菜苗,连成片地长起来”。

      如果说在湖北建始富硒土壤上种植油菜是“锦上添花”,那么在吉林白城的盐碱地中为油菜扎根“定制”方法便是“雪中送炭”。“科特派”们乐于做这样的事,这正是他们奔走在田野的初衷。


依时而作

      “种桃都够累的,还种蘑菇呢?”

      这个早先在村民眼中“纯属添乱”的方案,是青年科技特派员、北京农学院教授张国庆为北京平谷寅洞村精心设计的“桃下种菇”:仲春“观花采菇”,初夏“菇果同采”;冬季,农户们还能在果蔬供应的淡季再增加一笔收入。

      “科特派”们对时间的把控格外用心。

      2019年,张国庆与当地农户不断沟通,终于说服几家农户参与试点。他们把农户剪下的废桃枝破碎、混合,将其铺入林地,再种上大球盖菇。

      “大球盖菇好养活!你们不会太操心的!”在劝说农户时,张国庆仔细地解释道,“这菇啊长得快,从开桃花到结桃果,咱能收两波。9月种下了,12月还能收一波。冬天菜少,那时候卖能挣不少!”

      如今,记者在北京郊外采访时,“桃下种菇”的规模已达2860亩,来“认领”种植方案的村民越来越多。

      “土质不好,可以改善;品种不佳,可以改良。如若时机不对,则可能满盘皆输。”青年科技特派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天津试验站站长黄建全最爱跟时间“斤斤计较”。

      在为天津宁河一家葡萄种植园设计种管方案时,黄建全把每个月的时间账都算得清清楚楚:1月在葡萄林间种下土豆,4月中旬葡萄开始萌芽。此时,葡萄叶片还未展开,所以不影响土豆继续成长。待到5月,葡萄叶完全展开,土豆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黄建全方案的现实成果,让这家葡萄园的农户看到了这些“看起来并不会种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本事。

      原来,在种土豆之前,这家农户一直选择在秋季间作西红柿,这种喜光喜热的作物和葡萄这种落叶果树物候期并不一致,只会相互妨碍。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心服口服,只差设计一个时间上的“刚刚好”。

      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里允许失败、试错,但农户们的土地经不起折腾。这些青年“科特派”们带着把控时间的本领和对农业生产的责任心,为农户们精心设计一个个种管方案。


据市而谋

      海南岛的风总是湿漉漉的,混着热辣的阳光格外让人觉得黏腻。记者跟随李占省在当地的一家果蔬市场交流时,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当地人偏好口感清爽、汁水丰富的菜品。

      “这是我们专门为海南的岛域气候‘量身定制’的新品种,西兰薹。”在一家菜摊前,李占省拿起一支茎部细长、头戴西兰花“帽子”的蔬菜向记者介绍,再过几个月,这里更多的摊位都会售卖西兰薹。

      “西兰薹就是为填补夏季蔬菜市场供应空缺而设计的。”李占省说。海南夏秋台风频发,蔬菜种植与收获受到影响。以喜冷凉的西兰花为亲本的西兰薹,可以在五指山等海拔较高的地区种植,巧妙地避开台风的影响。

      有西兰花,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定制”西兰薹呢?

      李占省在设计方案时,考虑了当地的市场需求:西兰花能在高海拔地区种植,可居民们不习惯,卖不出去,再干再折腾也是枉然。

      “得给西兰花找个‘对象’!”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爽脆多汁的芥蓝引起了李占省的注意。自此,一个为当地市场量身打造的、由西兰花与芥蓝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西兰薹”应运而生。

      在制定农业生产的方案时,市场需求是许多青年科技特派员要算好的经济账。这经济账的学问,往往藏在细节处:

      交通方便的葡萄园,篱架设计常常是1.8米高,方便游客观光采摘,那位置偏远的葡萄园呢?“不如设计得最适合工人采摘、提高工作效率,以此提高经济收益。”黄建全的方案是把篱架降低0.3米,小小的物理距离,最终换来的是果农不小的经济收益。

      林下套种食用菌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具体在什么树下种什么蘑菇最划算?张国庆为北京昌平十三陵镇茂陵村的李树种植户定制了套种栗树蘑的方案。效果是实现了增收,还提升了李子品质。

      这经济账,也不断地解放着“科特派”的服务对象——农民的思想,开拓着他们的眼界。在湖北建始,汪波帮助过的农民,在学习机械密植油菜技术后,抓紧时间学习更多技术,“使劲琢磨怎么把这田种出成就感来”;在天津,黄建全帮助过的农民,能用葡萄成长的空间问题,给记者讲解种植技巧与人工成本的关系。

      看来,在“科特派”们挥洒过汗水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不只有作物,还有这些土地真正的耕耘者啊!

      春天,又一轮万物生长,青年科技特派员们再次奔赴全国各地的春耕现场。

      他们执科学之“尺”,勤奋之“剪”,为土地“量体裁衣”,为一寸寸期待丰收的土地,送去“高级定制”。

(本报记者 殷泽昊 汪媛 彭景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ivfcaas@caas.cn

传真:010—62146160

电话:010—8210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