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要闻

加强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 助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

    9月18-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举办“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会”,观摩了马铃薯高产优质品种筛选、脱毒种薯快繁、水肥药一体化、水分高效利用、化学农药减施、机械化种植、主食化产品加工等7项核心技术的集成示范成效,并对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和研讨。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张家口市委副书记王景武、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蔬菜花卉所所长孙日飞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主持。
与会人员参观了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资源鉴定、品种选育、机械化采收和种薯生产试验基地,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华北分中心建设现场,以及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薯条、全粉等加工生产线等,并现场听取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金黎平研究员及其成员详解每项核心技术的实施情况和应用效果。
    据项目负责人熊兴耀研究员介绍,2016年在河北省察北管理区、沽源县和张北县布局核心示范基地3个共10700亩。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77个新品种,筛选出亩产3吨以上高产品种21个,其他各类优质品种10多个。通过集成7项核心技术,实现了脱毒种薯产量提高30%以上,实现“四省”(省水、省肥、省药、省时),减少化学农药施用20%以上,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开创了科企合作新模式。在察北核心示范区,每亩增产238公斤、降低成本216元,示范作用带动了附近的马铃薯生产企业和薯农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面积每亩增产143.5公斤,降低成本153元。
    陈萌山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明显成效。他指出,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地方政府、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配合与合作,项目各科研团队间在艰苦的条件下,协作奉献、执着探索,实现了马铃薯多学科、多项先进技术的集成,解决了马铃薯高产高效绿色发展的综合方案,突破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体现了现代农业技术路径,形成了不同生态区的技术模式,创造了很有活力的科企合作机制。
 陈萌山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工程支持开展“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协同创新研究项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并且有利于促进全营养食物“马铃薯”消费市场的拓展,有利于促进马铃薯产业链的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收,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实现精准扶贫和科技扶贫。
    对下一步工作,陈萌山提出5点要求。一要扩大示范。在全国马铃薯不同生产区进行布局,创造适用不同生产区的技术集成模式,为不同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特别是西南贫困地区的集成模式。二要重视转化。作为国家队,要形成可复制、可监管、可落地的集成技术和示范模式,能够迅速地在不同区推广。三要加大集成。在已有7项技术集成的基础上,通过“四协同”(院内、院外、国内和国际),加大智能、加工、产业化技术的集成力度,各研究所要增强主动性、责任感,创造平台,形成大协作和大联合。四要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和科研部门、种植大户的密切合作,还要开启科企合作新模式,实现马铃薯全产业链的对接。五要加强考核与评价。全面总结项目实施进展、成效,进行适当评比。
    据了解,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牵头,联合院属植保所、加工所、南京农机所、资化所等,以及示范区所在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关企业的科技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已在湖北襄阳、云南曲靖、湖南湘西州、广西武鸣,广东惠东等地布局示范基地8个,进行集成技术试验示范,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施用量,节约了水资源,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
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局长袁龙江、基本建设局局长刘现武、科技局副局长熊明民、加工所所长戴小枫、蔬菜所副所长张友军以及项目组专家等50余人参会。
(撰稿:李海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ivfcaas@caas.cn

传真:010—62146160

电话:010—82109520